網頁

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

台灣公眾知識份子的末日?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/洪裕宏
     原載於當代 CONTEMPORARY MONTHLY《第二四0期》二0一0年 六月號

桑塔格是美國最後一位知識分子

今天的台灣社會還有公眾知識份子嗎?美國歷史學者羅素‧雅各比(Russell Jacoby)在其名著《最後的知識份子》中也困惑美國的知識份子哪裡去了?這本書出版於1987年。雅各比在尋找的是四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世代知識份子。屈指一算,大約是在六0年代或其後進入大學讀書的世代。怎麼會整個世代的知識份子都消失了呢?2000年該書再版,雅各比的再版序依然認為,美國已經沒有知識份子了。2004年去世的作家蘇珊‧宋塔格(Susan Sontag)是雅各比推崇的上一代知識份子。當宋塔格辭世時,很多美國作家都說美國最後一個知識份子走了。雅各比的《最後的知識份子》一書試圖解釋為何在六0年代以後,美國社會竟然孕育不出新一代的知識份子。

什麼是主體性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口述/洪裕宏;撰文/林庭安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撰文日期:2014年05月25日

一、「主體性」概念的誤用

  「主體性」 (subjectivity)一詞,長期以來被模糊、歧異且任意地使用,帶來許多觀念上的混淆,導致思想上的混亂。這在台灣是普遍現象。學校哲學教育薄弱,使得很多錯誤觀念大量被傳播,產生許許多多光怪陸離的思想而不自知。「主體性」這個概念也是如此,常常說話者都搞不清楚自己在說什麼。聽者則因對這艱深抽象概念無力思考,也就人云亦云。這真是台灣的思想大災難。在回答何謂台灣的主體性、如何建立台灣的主體性等問題之前,一樣地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並澄清主體性的概念,才能對問題及解答有個清晰的表述。


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

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

找回台灣的靈魂──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建立

  口述/洪裕宏;撰文/林庭安
撰文日期:2014年05月07日

文化主體性(subjectivity)的建立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始終是項核心課題。主體性就是觀點(point of view)。無論古今,不分東西,人們不斷反思著相同的問題:我們這個群體的文化共同經驗要如何型塑?從哪一個視角來編織歷史經驗?是否具有獨特的觀點?與其他文化有何區隔?在文化的光譜上,我們的文化是否能找到定位──一個獨立的、不需依附於其他文化而存在的定位?一個具有自己觀點的文化經驗記憶之共享。